慢性肝炎: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

日期: 2012-04-25
醫師:廖健仲 (版權所有)

病例:

陳女士,53歲家庭主婦,生活作息正常,不抽菸不喝酒。10多年前曾作過一次全身健康檢查,當時發現有輕微肝功能異常(GOT:42 IU/L、GPT:52IU/L,正常值小於40IU/L),腹部超音波有輕微脂肪肝;由於B型及C型肝炎均呈陰性反應,且已有B型肝炎抗體,故醫師認為肝功能異常可能是脂肪肝導致,建議清淡飲食及體重控制即可,並定期追蹤檢查。

由於住家附近有檢驗所,故陳女士於一年後便就近到檢驗所抽血,發現肝功能還是輕微異常,心想應該還是脂肪肝的問題,也就不以為意。一轉眼10年過去了,半年前因好友肝炎發作住院,才突然想起自己的肝功能也有異常;到醫院檢查赫然發現肝功能指數上升到GOT:68、GPT:102,且腹部超音波已有纖維化的現象。經醫師進一步檢查發現陳女士的自體抗體ANA為1:320,應為自體免疫性肝炎(Autoimmune hepatitis)。醫師建議需定期追蹤檢查,若肝功能再持續上升,可能就要考慮接受類固醇或免疫抑制劑的治療了。

 

「肝若是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若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詳的廣告詞。然而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2010年國人十大死因中,慢性肝炎及肝硬化位居第八位,而肝癌也居十大癌症死因中的第二位,實令人聞之色變。而慢性肝炎指的是肝臟組織持續的發炎或壞死超過有6個月以上,且無改善的跡象,一般可由肝功能指數異常而得知。

至於慢性肝炎常是無症狀的,因為肝臟內部是沒有神經分佈,故一般慢性肝炎及肝硬化是不會有疼痛的感覺。但因為肝功能異常時,有些人會感到倦怠、腹脹、噁心或食慾不振等症狀;嚴重者甚至會有黃疸、水腫、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變等。

引起慢性肝炎的病因有:(1)病毒性:慢性B型、C型、D型肝炎病毒感染;(2)代謝性問題: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威爾森疾病(因銅代謝異常)、血鐵沈積症(因鐵代謝異常)、α1-抗胰蛋白酶缺乏症(因異常結構的AAT囤積於肝臟)等;(3)肝毒性物質或藥物:酒精、Amiodarone、isoniazid、methotrexate等;(4)自體免疫疾病:自體免疫性肝炎(如陳女士)、原發性膽道性肝硬化、原發性硬化性膽道炎等;(5)類肉瘤(Sarcoidosis)。

台灣地區慢性肝炎主要是B型、C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至於D型肝炎則是要有B型肝炎表面抗原當外套,才能形成完整病毒進而感染。而病毒性肝炎傳染途徑,主要是經由血液及體液接觸;當感染肝炎病毒後,因肝臟長期反覆發炎和修復,發炎程度愈厲害,時間愈久,則原本正常的肝細胞會被結締組織所取代,就會慢慢纖維化,進而形成肝硬化甚至肝癌產生。

至於慢性肝炎的治療,最重要的是要先確認病因,並針對病因予以治療。而一般保肝劑對於肝臟組織的修復可能有幫助,但對慢性肝炎的長期病程則毫無影響。至於慢性B型、C型病毒性肝炎,若肝功能超過上限二倍以上持續三個月,則需考慮抗病毒藥物的治療。

另外,慢性肝炎需定期追蹤檢查,一般每半年需接受肝功能指數、甲型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檢查;若已有肝硬化現象則每三個月就需檢查一次。定期檢查主要是能觀察肝實質變化及早期發現小於3公分的「小型肝癌」;一般若能早期發現,早期切除,則5年存活率可達八成以上,甚至痊癒。由此可知定期篩檢的重要性。

一般所謂肝病三部曲: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如能在慢性肝炎階段就積極治療,才能打破此三部曲的進展,達到預防重於治療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