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問題
慢性B型及C型肝炎帶原者需每六個月接受定期肝功能、胎兒蛋白及超音波檢查,缺一不可。可別因肝功能正常就失去誡心,忽略了定期超音波檢查的重要性;因肝癌平均約四個月體積就增加一倍,再者得到肝癌時,肝功能可能是正常的。
哈佛醫學院Podolsky教授曾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上指出:「只做乙狀結腸鏡就好比乳房檢查時只檢查單側乳房一般」。國人的大腸腺瘤(腺癌的前期病灶)約有四成是位於近端大腸,也就是乙狀結腸鏡所無法觀察到的部位,而且這種傾向隨著年齡愈大愈顯著。如果健檢要做腸鏡檢查,建議全大腸鏡是最好的選擇。
美式無痛胃鏡大腸鏡,是在受檢者身體狀況容許下,醫師會給予一些鎮靜藥物,藉以減輕痛苦以利檢查之施行。在美國,幾乎所有接受胃鏡大腸鏡檢查之病患都是以此種方式完成。此種鎮靜方式對受檢者意識只有輕度的壓抑,故受檢者仍有能力維持本身的呼吸通暢,檢查時內心平靜,不會覺得疼痛難忍,事後神智也很清醒,但就是不記得檢查時的事。
而在您接受檢查時,我們會全程使用生理監視器,嚴密監測您的生命徵象,讓您在安全放鬆的情況下完成檢查。您只需小睡片刻,醒來時檢查就已經完成,並無不愉快之記憶,滿意度高達97%以上。此項檢查之意識鎮靜(conscious sedation),在美國均由腸胃科專科醫師來執行,無需麻醉科醫師給予深度麻醉即可完成。
而施行無痛胃鏡大腸鏡檢查危險性極低,是非常安全的檢查方式,並可建立下次檢查之信心,使您不再聞“鏡”色變,錯失即早發現與治療之良機。
研究顯示不管技術再怎麼進步、不論使用一般方式或無痛方式,將整個大腸檢查完畢的全大腸鏡,平均約有五千分之一機會發生合併症。故在臨床經驗豐富的內視鏡醫師執行下,無痛大腸鏡並不會增加檢查的危險。
老年人排便習慣改變 當心腸道病變(記者周富美/台北報導)
對一般人而言,一天排便一次或是三天上一次大號都算正常,醫師指出,對腸道退化的老年人而言,一旦排便習慣改變時,很可能是大腸癌或其他腸道病變的警訊,此時家人要特別注意家中長輩的健康情況,必要時可配合不同的檢查方式釐清原因。
國泰醫院腸胃科醫師廖健仲指出,最近到醫院看腸胃科門診的老年病患中,有些老人家會突然出現拉肚子、身體不適等症狀,但經過檢查卻又一切正常,仔細問診後才發現,有些老人家是因為擔心家人產生的壓力、緊張和焦慮,才會引起腸胃蠕動過快的「功能性腸胃障礙」,一般也稱之為腸躁症,此時只要降低壓力來源就可以緩解症狀。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排便習慣改變與大腸病變有密切的關係,如果老年人在排便正常的情況下,卻出現容易疲倦、拉肚子、胃口不佳、貧血、腹脹等症狀,此時可能是連接小腸與大腸這一段的「右側大腸」附近長了息肉或腫瘤,如果出現血便、腹痛、體重減輕或大便形狀變細的話,則可能是靠近肛門的直腸或乙狀結腸附近長出息肉或腫瘤。
廖健仲表示,患者可透過肛門指診、糞便潛血反應檢查、X光攝影、直腸鏡、乙狀結腸鏡和全大腸直腸鏡等各種檢查方式,確切找出息肉的生長位置或腫瘤病灶,再安排適切的治療方式。
如果老人家原本的排便習慣正常,但卻在短時間之內出現便秘的問題時,很可能是因為水分攝取不足、青菜吃得不夠多或運動不足,使得腸胃蠕動不佳導致便秘,此時只要適時補充水分、多吃青菜、多運動,就可以改善便秘的情況。此外,有些感染肺結核的老年病患,可能會因為結核菌擴散到腸道,使得大腸發炎引起腹瀉、右下腹疼痛等「感染性大腸炎」的症狀,此時最好儘快就醫。
(國泰綜合醫院新竹分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廖健仲解答)
食道癌的初期症狀是什麼?應如何預防?高先生62歲,一年三個月前曾做過胃鏡及超音波檢查,並無毛病。這樣就可以確保食道沒問題嗎? 【聯合報/記者陳惠惠整理】
國泰新竹分院胃腸科主治醫師廖健仲表示,要診斷有沒有食道癌,最常做的還是胃鏡,可以看到組織是不是有什麼變化。至於超音波檢查,由於會被肺臟遮住,較適合用來檢查肝、膽、脾跟腎。但要提醒的是,早期食道癌是沒什麼症狀的,當患者出現吞咽困難,或是出血時再來做檢查,往往都已經是食道癌第三期,出現淋巴轉移了。
要儘早發現有沒有食道癌,高危險群最好定期做檢查,像胃酸逆流、抽菸、嚼檳榔、喝酒,以及有家族史的人,都算是高危險群。要避免食道癌,最好不要抽菸、喝酒、嚼檳榔,吃過熱的食物也可能造成黏膜受損,長久下來出現病變的機率也比較高。
(國泰綜合醫院新竹分院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廖健仲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