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瘜肉篩檢:勇敢跨出防癌第一步,您做了嗎?

日期: 2012-04-25
醫師:曾嘉慶 (版權所有)

病例:

五十三歲的楊先生,沒有什麼特別的疾病或不適,因為長年應酬容易腹脹,每天總要跑兩三次廁所,斷斷續續藥物治療下,時好時壞。十年前做過一次大腸鏡檢查,大腸沒有特別的毛病;然而大腸鏡檢查的不舒服感,讓楊先生痛得呼天喊地,發誓寧死也不要再做大腸鏡檢查。

最近媒體大幅報導大腸癌篩檢的重要,加上許多名人親身體驗無痛大腸鏡,在太太的強烈要求下,楊先生才到醫院接受無痛大腸鏡檢查。大腸鏡檢查發現兩個分別為1.2 公分和1.6公分的瘜肉,醫師利用內視鏡瘜肉切除術將瘜肉切掉。

這次的大腸鏡檢查,楊先生沒有任何不舒服,檢查完當天就可以回家休息,讓楊先生對大腸鏡檢查完全改觀。楊先生大腸瘜肉的病理化驗雖然是良性,但已經有部分細胞發生高度異生的現象,這樣的瘜肉再放著不管,幾年後可能就要變成大腸癌了。楊先生很慶幸這次聽太太的話,作了大腸鏡檢查,切除了瘜肉,避免了日後可能致癌的風險,楊先生現在有了警覺心,也同意日後定期接受大腸鏡追蹤檢查。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的統計資料,民國95年大腸直腸癌新增病例已經超過一萬例,大腸直腸癌首度超越肝癌,成為國人年發生率最高的癌症;同年大腸直腸癌死亡率較民國86年增加了47.7%。至民國99年大腸直腸癌死亡率仍高居十大癌症死因之第三位,這應該是國人生活及飲食習慣西化的結果,因此大腸直腸癌的防治與篩檢顯得格外重要。

嚴格來說,大腸直腸癌可說是一種可以預防的癌症,因為絕大部份的大腸直腸癌是從正常的腸道黏膜,經過腺性瘜肉的階段,最後才變成癌症,如果可以定期篩檢,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預後高達90%;相較於晚期發現才治療的癒後只有10%,相去甚多。

雖然大腸腫瘤有很多篩檢的方法:包括糞便潛血檢查、糞便DNA、血清癌胚抗原指數(CEA)、下消化道X光攝影、電腦斷層模擬大腸鏡、乙狀直腸鏡、全大腸鏡等,而目前認為要達到大腸直腸癌早期診斷、早期治療的目標,全大腸鏡檢查是最有效的篩檢方式。

雖然三分之二的大腸直腸癌發生在直腸及乙狀結腸附近,但仍然有部份是發生在距離肛門較遠的近端大腸(升結腸、橫結腸),所以只做乙狀直腸鏡並不是一個很完整的大腸篩檢。全大腸鏡檢查一方面可以到達近端大腸做完整的大腸評估,另一方面可以將瘜肉取樣或切除,做病理檢驗,是一項兼具治療性的檢查。

根據各大醫院健康管理中心的統計,50歲以上的民眾,瘜肉的發生率超過20%,也就是說在接受大腸鏡檢查者,每五人當中就有一個人有大腸瘜肉,比例相當高。根據美國消化系學會所制定的最新準則,一般民眾在50歲時就應該接受第一次的大腸鏡檢查,而父母親有大腸直腸癌病史的民眾,更應該提前於40歲開始接受大腸鏡檢查。某些特殊的家族性大腸瘜肉症家屬,甚至於在25歲以前就得開始接受大腸鏡篩檢。

以往因為大腸鏡檢查的不適感和疼痛,讓民眾、甚至是醫護人員對於大腸鏡檢查望之卻步,寧願心存僥倖認為自己很健康沒有不舒服,不可能有大腸瘜肉。近年來,無痛大腸鏡以及大腸鏡瘜肉切除技術的進步,讓大腸鏡檢查更能讓大家接受,大大提高了民眾接受大腸鏡檢查的意願,也減少許多需要剖腹切除大腸瘜肉的手術。由於有無痛大腸鏡檢查,你可以不用再默默地讓瘜肉養大,也不用活在與日俱增的大腸癌罹患率的恐懼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