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胰臟炎:打定主意,別再酗酒了!

醫師:曾嘉慶 (版權所有)

病例:

王先生今年48歲,工作上常常需要應酬,也有抽菸、酗酒的習慣。三年多前開始覺得容易消化不良,也變得容易腹瀉,上廁所方便時,總覺得馬桶裡好像浮了層油,心裡頭總是覺得不安,還曾因為胃痛到醫院急診過好幾次,儘管醫師打了止痛針,每次總得痛上好幾個鐘頭才慢慢緩和下來。

王先生擔心自己的健康,也曾接受過胃鏡、大腸鏡檢查,還好並沒有發現潰瘍或腫瘤;雖然日常飲食總是大魚大肉,王先生卻始終吃不胖,最近一年甚至體重減輕許多。有天中午在公司吃過飯後,王先生突然覺得上腹部劇烈疼痛,臉色慘白、冷汗直流,忍不著抱著肚子在沙發上哀嚎,同事趕緊將他送到醫院。

醫師安排腹部超音波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王先生胰臟有鈣化現象,還長了幾個大水泡(偽囊腫),且因偽囊腫壓迫膽道,也造成黃疸。原來王先生罹患了慢性胰臟炎,住院後進一步手術切除引流偽囊腫及藥物控制穩定才出院;醫師建議王先生需完全戒酒,並定期追蹤檢查。

慢性胰臟炎,就是胰臟因慢性發炎,使胰臟出現組織上不可逆的變化,如纖維化、鈣化或偽囊腫等無法恢復的慢性病變,進而影響胰臟的功能。

慢性胰臟炎的原因目前仍然不太清楚,不過許多研究歸納的原因包括: 酗酒、自體免疫疾病、先天性或遺傳性疾病(如胰膽管癒合不全或囊性纖維症)、高血脂症、高鈣血症(副甲狀腺異常)、營養不均、藥物等;其中酗酒是引發慢性胰臟炎的最大元兇,大部份患者有連續4-5年每日飲酒量超過75毫克的酗酒習慣。雖然如此,仍然有約二成病患原因不明。

慢性胰臟炎最常見的症狀就是上腹部、左上腹部疼痛(95%),有時伴隨著帶狀牽扯性疼痛到背部,患者疼痛時往往會彎著上半身,屈起膝蓋(成蝦子狀),因這樣的姿勢會讓疼痛稍為改善一點,而疼痛往往持續了好幾個小時才會慢慢緩和下來。由於慢性胰臟炎症狀和胃痛很相似,常常反覆發作,但卻常常沒能在短時間內被診斷出來。

慢性胰臟炎和急性胰臟炎不同之處,在於急性胰臟炎發作時胰臟酵素上升,治療後大多能完全恢復,沒有後遺症;而慢性胰臟炎是一個進展性且不可逆的發炎反應,發作時胰臟酵素上升並不明顯、甚至是正常,各種檢查也不容易發現胰臟早期病灶,常常經過數年後,胰臟出現鈣化、偽囊腫或很厲害的功能障礙(如糖尿病、脂肪下痢)、偽囊腫壓迫週遭器官(膽管、十二指腸),才被診斷出來。

慢性胰臟炎的發生率只佔了胰臟炎住院比例的3/1000~5/1000,好發於中年男子,很難憑藉初期的症狀和身體檢查來診斷。內視鏡超音波指引下胰臟切片是最靈敏的診斷工具,但是侵犯性高,病人的接受度低。腹部X光、腹部超音波、腹部電腦斷層、腹部核磁共振、內視鏡逆行性膽胰道攝影、膽道胰道核磁共振造影、內視鏡超音波等,都是可以用來診斷慢性胰臟炎的工具。至於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或逆行性膽胰道攝影主要是可看到胰臟萎縮、胰管不規則擴大、或者胰管鈣化結石阻塞。

慢性胰臟炎目前並沒有藥物可以有效治療,臨床上可以使用適當的止痛劑、消化酵素、補充維他命(特別是B12);另有部份研究證實戒菸、戒酒,可以減緩慢性胰臟炎的發作頻率和嚴重度。

慢性胰臟炎的預後與被診斷時的年紀(越早越好)、是否戒酒、是否有肝硬化等有關;不過整體來說五年的存活率超過七成。而慢性胰臟炎所出現的併發症,可以使用內視鏡置放支架引流,緩解偽囊腫壓迫膽道造成之黃疸或膽道炎;必要時需施行偽囊腫抽吸、手術切除囊腫或壞死的胰臟等。

雖然慢性胰臟炎是個很難早期診斷的疾病,不過大家也無須過度恐慌,畢竟慢性胰臟炎的發生率頗低,若有任何身體不適的症狀都應該請醫師進一步評估檢查,才能儘早診斷,儘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