腫瘤指數的迷思

日期: 2012-04-25
醫師:廖健仲 (版權所有)

病例一:

張小姐32歲,在公司的員工健康檢查發現腫瘤指數CA19-9偏高,數值為62(正常值<37U/mL),報告書上寫可能與胰臟癌有關,張小姐雖然身體無任何異樣,但仍因此焦慮失眠,隔天便馬上請假前往醫院,醫師雖替他安排腹部超音波掃描,檢查結果並無異狀,建議追蹤即可;但張小姐仍不放心,最後自費接受電腦斷層掃描,結果顯示正常,這才放下心中的重擔。

病例二:

林先生46歲,是慢性C型肝炎患者,定期每半年的肝功能及超音波掃描均正常,最近3年因事業忙碌,無暇前往醫院安排肝臟超音波檢查,只有每半年到檢驗所抽肝功能及腫瘤指數甲型胎兒蛋白(AFP),但都正常,心想如此肝臟應該沒有問題。

林先生最近因上腹悶脹,體重減輕,前往醫院檢查,赫然發現肝臟已長出一個約10公分大的腫瘤,且有門靜脈侵犯。不禁心生疑問,為何抽血都正常,還是得到癌症?

病例三:

黃先生52歲,五年前因健康檢查發現癌胚抗原CEA顯著上升至12(正常值<5ng/mL),且大便有潛血反應,因而接受大腸鏡檢查,並發現乙狀結腸癌,經開刀後為第二期大腸癌,之後定期於門診追蹤。九個月後發現CEA再度上升,再次接受大腸鏡及腹部電腦斷層掃描,但並無異狀。

主治醫師對黃先生的狀況仍不放心,故安排了自費的正子攝影,發現肺臟有微小轉移跡象,經開刀切除確認有肺轉移,術後並接受化療,至今追蹤仍正常,且CEA也維持正常。

一樣是腫瘤指數,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有時不正常,醫師老神在在,病人卻如熱鍋上螞蟻(如張小姐),有時正常卻仍得到癌症(如林先生),也有人因腫瘤指數的上升早期發現癌症轉移而逃過一劫(如黃先生)。一般民眾到底該如何看待腫瘤指數,這確實是一門大學問。

到底什麼是腫瘤指數(或稱癌症指數)?其實是身體內的細胞,在某些疾病發生時(如癌症或發炎反應),這些細胞會分泌較多的蛋白質或多醣體進入血液中(如AFP、CEA、CA19-9、PSA、CA125、CA153等),而用儀器檢測這些物質的量,即是腫瘤指數。然而即便是正常細胞亦會分泌這些物質,故不正常不一定就代表有癌症。

再者一種腫瘤指數可能有多種癌症與之有關,如CA19-9可能在胰臟癌、大腸癌、胃癌、肝癌、乳癌或肺癌均會上升,甚至連急性肝炎、胰臟炎、子宮內膜異位等非惡性腫瘤疾病也會上升。另外在不同癌症亦有不同的敏感度及特異性,例如接受CA19-9檢查,若檢驗報告值異常,並不表示得到胰臟癌,但得到胰臟癌的可能性約74%(敏感度74%);若您的檢驗報告值在正常範圍,則您得到胰臟癌的可能性小於3%(特異性97%)。這也就是爲何醫師對於無症狀的單純腫瘤指數異常,不一定會安排任何檢查,只需追蹤即可。

那麼腫瘤指數到底用在何時呢?就以癌胚抗原(CEA)來說,其臨床主要用途係用在癌症治療後的追蹤,如果病患於手術前或化學及放射治療前血中CEA高於正常值,於治療後CEA下降或降至正常,表示治療有效;若治療後指數再度上升(如病例三),則可能腫瘤有再度復發甚至轉移之虞,需做仔細的全身檢查。但若病患在治療前CEA就不高,表示該癌症細胞本來就不太分泌CEA,因此後續抽血測CEA的變化就不可靠了。

總之,所有的腫瘤指數都不是代表單一腫瘤的發生與否,它主要是被用來追蹤腫瘤治療的成效與腫瘤復發與否的參考指標。過度相信或依賴腫瘤指數,而忽略了讓醫師爲您詳細詢問病史和仔細身體評估的重要性,將是本末倒置的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