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癌:無聲無息的殺手

日期: 2012-04-25
醫師:廖健仲 (版權所有)

案例:

根據新聞報導,知名作家趙寧,於2008年9月因膽囊癌惡化病逝,享年66歲。趙寧於2007年11月中第一次動刀,原本以為只是膽結石,術後發現為膽囊癌,且已經是末期;之後因癌細胞轉移,曾經接受區域擴大清除以及部分肝切除手術。

趙寧後來因為腹腔內腫瘤復發,導致腸阻塞,需進一步接受腸繞道手術,隨後接受多次化學治療及標靶治療。治療期間,由於進食狀況不佳,及腫瘤引發疼痛,必須接受全靜脈營養支持及疼痛控制,體重爆瘦,病情惡化,轉入安寧病房治療,最後不幸逝世,留予後人無限不捨及感傷。
   

行政院衛生署公佈2010年國人前十大癌症死因中膽囊癌位居全部癌症死亡之第十六位,其中佔男性癌症死因第15位,女性癌症死因第11位,每十萬人口死亡率為2.3人,因此其並非罕見的癌症。

事實上,原發性膽囊癌在早期常是毫無症狀及表徵,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病人可以早期發現,且膽囊癌易於早期發生轉移,使得疾病預後差,即便是第一期發現,其術後5年存活率約五成左右;至於末期(第四期)才發現,則5年存活率只剩2-4%。因此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就更形重要了。

至於膽囊癌的臨床症狀包括右上腹痛、噁心嘔吐、食慾不振、體重減輕、腹部腫塊、黃疸、腹水…等。而上述症狀也往往是嚴重膽囊癌的警訊。
造成膽囊癌的危險因子有:(1)膽結石及慢性膽囊炎;(2)年齡:大於60歲;(3)性別:女性為男性2倍左右;(4)膽道先天結構異常;(5)膽瘜肉(大於一公分,平坦無柄);(6)致癌物;(7)肥胖;(8)自體免疫疾病,如原發性硬化膽管炎(PSC)、潰瘍性大腸炎等。其中膽結石是最常被提及與膽囊癌有關的危險因子,約75-90%的膽囊癌患者合併有膽結石,主要可能是結石對膽囊黏膜細胞長期刺激而造成癌化。

另外統計發現有膽結石的人罹患膽囊癌的機會比沒有膽結石的人高7倍左右,也因此大部分開始產生癌變的膽結石患者其各項檢查與膽結石症狀無異,故很難事先診斷出來。正如趙寧教授,當時也以為只是膽結石而接受開刀,結果卻已是末期膽囊癌併轉移了。另外還有一些情形也容易合併膽囊癌,如陶瓷樣膽囊(porcelain gallbladder),這是一種膽囊慢性炎症的終期,此時膽囊壁呈現廣泛鈣化,約有12.5%至62%的磁化膽囊病例會併發膽囊癌。

而膽囊癌之臨床診斷,除了身體檢查外,血液中的癌症指數篩檢(CEA、CA19-9)並未有高的準確度,而腹部超音波才是診斷的利器;若懷疑有膽囊癌,則必須加上電腦斷層攝影,以了解是否有轉移的情形。另外核磁共振,血管攝影及膽道攝影也可提供更充分的診斷證據。

至於治療方式,對於第一、二期膽囊癌仍以外科手術切除為主;但較積極的手術切除方式,其相對預後也較好,如在膽囊癌發生率較高的日本,即便是第一期病患仍是以根除性膽囊切除術(radical cholecystectomy)為主,故手術後5年存活率可達70-80%。而第二,第三期的病患,術後常需合併化學與放射治療,以減少復發,但5年存活率仍只有28%及7-8%;至於已有遠處轉移的第四期膽囊癌,目前的治療成效都不盡理想。

基本上,膽囊癌是一種較容易轉移的腫瘤,越早治療,存活率越高。若於原位癌(第0期)即發現,則手術後5年存活率可達八成。故因此民眾如有上述危險因子或症狀時,應儘早至胃腸肝膽科就診檢查,必要時須接受膽囊切除手術,以絕後患。